据央视新闻报道,连日来新加坡新冠确诊病例激增,多国均出现新冠确诊病例增加的情况。其中,一种名为JN.1的新冠变异株正在快速蔓延,已在12个国家被发现,引发较为广泛的担忧,全球多地出现新一轮新冠感染。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12月14日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12月8日首次将JN.1单独纳入新冠临近预报,并称其为当前美国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株。奥地利、荷兰等地的污水监测新冠病毒阳性值也因JN.1超过或逼近历史峰值。据悉,JN.1是高度突变的奥密克戎BA.2.86亚变体。
JN.1在10月11日已于上海报告(图源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JN.1被认为属于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的后代谱系,早在今年 8 月就已在美国出现,但流行速度缓慢。而在我国,据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数据,JN.1 在 10 月 11 日已于上海报告。11月21日,世卫组织将BA.2.86及其分支(包括JN.1)调整为“关注变异株”,新冠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接受CNN采访时回应称,BA.2.86在世界各地的检出数量正在缓慢而稳步地增长,“将其定性为关注变异株,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地对变异株的监测,并激励相关研究”。英国健康安全局(UKHSA)也声称,JN.1是英国增长最快的新冠变异株,其每周增长率预计为84.2%,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已知变异株。多个专家和机构表示,JN.1是当前已知传播最快的新冠变异株,可能引发新一轮新冠感染浪潮。
BA.2.86本身传染性极强,此前已经引起多国科学家们警告。据美国CDC称,JN.1和BA.2.86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刺突蛋白只有一个变化。有关科学家指出,BA.2.86的突变数量创造了纪录,这意味着它可能更容易地逃避目前的疫苗和抗体防护,即将推出的加强针可能对其防护能力也有限。理论上,相关突变使得JN.1更善于和人体细胞结合,再加上其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避力,公众很容易感染。12月12日,从事新发传染病防治研究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王鹏斐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考虑到上一波感染后抗体水平下降的情况,加上JN.1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力,可能会在2024年1-3月在国内传播,引发新一轮的感染高峰。
BA.2.86及其所有分支在全球范围内的检出率(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CDC认为,JN.1 的持续增长表明它要么更具传染性,要么更能逃避人类免疫系统。然而,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JN.1增加公共健康风险。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免疫学家Sheena Cruickshank教授认为,刺突蛋白突变意味着感染JN.1后,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或者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初级保健和公共卫生部门负责人Azeem Majeed教授表示,感染JN.1病毒的症状可能与感染其他变异病毒的症状相似,这意味着JN.1的感染症状仍可能包括发烧、流鼻涕、头痛、失去嗅觉、腹泻等。
新冠病毒进化树(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12月8日,为进一步做好新冠、流感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印发《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版)》。面对流感、新冠、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传染病仍处于高位流行的现状,12月10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回应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关切指出,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地是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场所,要落实通风消毒措施,做好环境安全防护,减少疾病传播,降低健康风险。
12月10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回应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关切(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莱慎生物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发的抗微生物新材料大蒜E素(ALE)能够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制止病毒体内Mpro蛋白酶的复制、抑制病菌合成蛋白酶的活性、改变生物膜通透性使生物膜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达到灭杀致病菌的目的。
以大蒜E素为核心原料的植物源性复配消毒产品使用方便,无毒,无氯,无酒精、无腐蚀性、无刺激性气味,广谱杀菌,绿色安全。经权威机构检测能够99.99%灭活冠状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致病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微生物病原体,全方位守护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