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支原体肺炎来势汹汹,秋季尤其是开学以来,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医院儿科门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激增。相关专家提醒,在孩子尚不明确感染肺炎支原体时,请谨慎用药。对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警惕孩子对药物出现耐药性影响后续治疗。
今年支原体肺炎为何如此严重?
1.肺炎支原体具有特殊性
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对许多抗生素无效,治疗支原体肺炎需要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实践中,因缺乏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和药敏试验,患者也可能会被误诊或滥用抗生素,导致支原体肺炎耐药性增加、治愈率降低。此外,肺炎支原体还具有变异性强、易与其他微生物混合感染等特点,常与其它微生物共同作用,造成更复杂的临床表现。有研究提示,在混合型呼吸道感染中,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的占比最高。
2.新冠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一定损伤
早前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免疫紊乱、免疫功能下降,恰逢支原体肺炎感染“大年”,人群自然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引发呼吸道疾病。
3.环境因素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微生物活动异常,进而影响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模式和分布范围,而空气污染会对呼吸道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
当前支原体肺炎耐药性备受关注
近期已有多个媒体报道,有些患儿用了2-3个疗程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症状几乎没有减轻,随着该类药物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广泛应用,很多孩子出现了耐药性。北京朝阳医院儿科医生李鹏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0%左右。
作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的首选抗生素药物,阿奇霉素多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阿奇霉素发现于1980年,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广谱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均有较强的抗菌效果。
但由于肺炎支原体常年流行,部分人群反复感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不可避免。此外,由于阿奇霉素是一种常见的、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对呼吸道疾病常见感染的病原菌和非典型病原菌等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在临床治疗中极为常见,增加了耐药性出现的可能性。
抗生素耐药性是全球性问题
许多学者对大环类脂内抗生素耐药性进行了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一项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的耐药率高达98%。2022年,《儿科药学杂志》中一项研究也显示,广州的患儿耐药率达68.1%,北京的患儿耐药率达87.7%。
自发现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以来,细菌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随着抗生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敏感菌株逐渐被淘汰,耐药菌株成为优势菌群,并且耐药性可通过基因水平在不同种属间传播,其引发的感染十分棘手。
按国家分类的耐大环内酯类支原体感染比例图
事实上,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事实,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这意味着在治疗支原体肺炎等微生物病毒菌感染时,药物治疗效果差、治疗周期延长、治疗难度增大将成为常态。世界卫生组织正呼吁全球积极行动抵御耐药性:如果按照目前抗生素耐药的趋势以及没有新型药物的出现,预计至2050年,每三秒就会出现因抗生素耐药而死亡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旗帜
莱慎生物首席科学家姜标院士科研团队研发的抗微生物新材料大蒜E素,具有天然有机、绿色安全、广谱杀菌等特点,经权威机构验证,杀菌功效是普通大蒜素的41.6倍(普通大蒜素杀菌功效是青霉素的100倍)。大蒜E素能够多通道杀灭微生物病毒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在技术应用方面,莱慎生物正联合上海预防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专业机构,持续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探索研发。使用大蒜E素对ICU病房中耐药性肺炎病菌毒株及其他耐药的炎症毒株进行体外杀菌灭菌、毒株耐药性测试,数据显示,大蒜E素对此类耐药菌有强杀灭功效。下一步,莱慎生物将启动耐药炎症菌株的动物实验,为研制大蒜E素抗菌创新药作准备,坚定不移地朝着“遏制抗生素耐药性、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命链生物安全问题”目标持续奋斗。